S181树脂
Ⅰ 911树脂属性
191#普通邻苯型树脂
技术要求
外观:黄棕色透明液体
粘度:0.25-0.Pa.s
酸值:18-34mgkoH/g
胶凝:6-10min
固含量:63%-65%
特性、用途及说版明
固化时间快权,有较好的机械性能,适用于各种普通玻璃钢制品。
我单位有出售
Ⅱ 台塑pvc树脂s-80聚合度是多少
S-60 聚合度750~850 硬质抄、半硬质产品,袭透明片材,板材,管件,阀,容器
S-65 聚合度1000~1100 通用型软质胶膜,片材,人造革,管材,异型材,电线
S-70 聚合度1250~1350 软质胶膜,人造革,电线,电缆,软质型材
S-80 聚合度1750~1850 高弹性产品
Ⅲ 醇酸树脂
醇酸树脂
alkyd resins
由多元醇、邻苯二甲酸酐和脂肪酸或油(甘油三脂肪酸酯)缩合聚合而成的油改性聚酯树脂。按脂肪酸(或油)分子中双键的数目及结构,可分为干性、半干性和非干性三类。干性醇酸树脂可在空气中固化;非干性醇酸树脂则要与氨基树脂混合,经加热才能固化。另外也可按所用脂肪酸(或油)或邻苯二甲酸酐的含量,分为短、中、长和极长四种油度的醇酸树脂。醇酸树脂固化成膜后,有光泽和韧性,附着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候性和绝缘性等。
醇酸树脂可用熔融缩聚或溶液缩聚法制造。熔融法是将甘油、邻苯二甲酸酐、脂肪酸或油在惰性气氛中加热至200℃以上酯化,直到酸值达到要求,再加溶剂稀释。溶液缩聚法是在二甲苯等溶剂中反应,二甲苯既是溶剂,又作为与水共沸液体,可提高反应速率。反应温度较熔融缩聚低,产物色浅。树脂的性能随脂肪酸或油的结构而异。醇酸树脂主要用作涂料、油漆,在金属防护、家具、车辆、建筑等方面有广泛应用,也可用作漆包线的绝缘层,制成油墨大量应用于印刷工业,此外也用于制造模压塑料。
网络收索
醇酸树脂:
危规分类及编号 易燃液体。参照GB3.3类33645。UNNO.1866;IMDG CODE 3278、3379页,3.3类。
物化性质 黄褐色粘稠液体。是豆油改性的季戊四醇和邻苯二甲酸酐缩聚物在200号汽油溶剂中的溶液。
危险特性 易燃,闪点23~61℃。遇高温、明火、氧化剂有引起燃烧危险。树脂的热解产物有毒。
辨识事故类型:火灾、中毒、容器爆裂。
应急措施 消防方法:消防人员须穿戴防毒面具与全身防护服。用泡沫、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1211灭火剂,砂土灭火。急救:应使吸入热解气体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严重者送医院救治。
储运须知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易燃液体。包装方法:(Ⅲ)类。铁桶。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中。远离热源和火种,避免阳光直射。与氧化剂隔离储运。泄漏处理:首先切断一切火源,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用砂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掩埋或焚烧炉中烧掉。被污染的地面用油灰刀刮清。大面积泄漏周围应设雾状水幕抑爆。
Ⅳ 戒指上刻有丫s181是什么意思
YS181应该不是真正的18K,有的首饰上打GP18K,就是电镀了一层18K金。
目前只有贵金属几种代号,除此之外多是稀金等人工合成金属,你自己判断一下好了。
9999或千足金:含量99.9的黄金;
18K:百分之75的黄金;
还有种18K白金,其实是18K黄金镀铂,或加入钯等元素变成白的。
Pt950:95%的铂金;
Pt750:也叫18K铂金;
925:92.5%的银
Ⅳ 聚氯乙烯树脂粉规格型号分类问题
聚氯乙烯的规格型号是根据聚合度来定的。给你复制个标准,你对照一下: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Suspension polyvinyl Chloride resins of general purpose
GB/T 5761-2006代替 GB/T 5761-1993
2006-09-14发布 2007-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前言
本标准对应于ASTMD 1755:1992(2001年确认)《聚氯乙烯树脂规范》,与ASTMD 1755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 5761-1993《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
本标准与GB 5761-1993的技术差异为:
——对范围进行了调整(1993年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
——修改了部分物化性能指标(1993年版的4.2;本版的4.2);
——修改了型式检验项目中抽检项目的检验周期(1993年版的6.3.2;本版的6.3.2);
——取消了样品保存期限
——删除了附录B“白度(160℃,10min)试验方法”;
——增加了附录B“聚氯乙烯树脂干筛试验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wiki]石油[/wiki]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分会(SAC/TC 15/SC 7)归口。
本标准委托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聚氯乙烯树脂产品分会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锦西[wiki]化工[/wiki]研究院、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乐金大沽化学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沽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省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沧州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沛云、孙丽娟、赵阳、姜军、张英民、谌绍铜、方向阳、孙文育。
本标准于1986年首次发布,1993年第一次修改。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悬浮法生产的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本体法生产的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亦可参照采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起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50 极限熟知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 2913 塑料白度试验方法
GB/T 2914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挥发物(包括水)的测定(GB/T 2914-1999,idt ISO 1269:1980)
GB/T 2915 聚氯乙烯树脂水萃取物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GB/T 2916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用空气喷射筛装置的筛分析(GB/T 2916-1997,eqv ISO 4610:1997)
GB/T 2917.1 以氯乙烯均聚和共聚为主的共混物及制品在高温时发出氯化[wiki]氢[/wiki]和任何其他酸性产物的测定 刚果红法(GB/T 2917.1-2002,eqv ISO 182-1:1990)
GB/T 3400 塑料 通用型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室温下增塑剂吸收量的测定(GB/T 3400-2002,eqv ISO 4608:1998)
GB/T 3401 聚氯乙烯树脂稀溶液粘数的测定(GB/T 3401-1997,eqv ISO 1628-2:1988)
GB/T 3402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第1部分:命名体系和规范基础(GB/T 3402.1-2005,ISO 1062-1:1998,MOD)
GB/T 4611 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鱼眼”[wiki]测试[/wiki]方法
GB/T 4615 聚氯乙烯树脂中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方法
GB/T 6003.1 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 6679-2003 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9348 聚氯乙烯树脂的杂质与外来粒子数的测定方法(GB/T 9348-1988,eqv ISO 1265-1979)
GB/T 9349 [wiki]聚乙烯[/wiki]、相关含氯均聚物和共聚物树脂及其混合物热稳定性的测定 变色法(GB/T 9349-2002,eqv ISO 305:1990)
GB/T 15595 聚氯乙烯树脂热稳定性试验方法 白度法
GB/T20022 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表观密度的测定(GB/T 20022-2005,ISO 60:1997,MOD)
3 产品分类
悬浮法通用型聚氯乙烯树脂产品由GB 3402.1中规定的产品名称、聚合方法和用途的表示符号及粘数分类号(见表1)等四项组成的代码分类。聚合方法和用途及粘度的表示符号组合称为型号。
粘数分类号n 0 1 2 3 4 5 6 7 8 9
粘数,ml/g >156 156~144 143~136 135~127 126~119 118~107 106~96 95~87 86~73 <73
4 要求
4.1 外观:白色粉末。
4.2 物化性能应符合表2要求。
表二 物化性能要求
序号
项目 型号
SG0 SG1 SG2 SG3 SG4
等级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1 粘数,mL/g
(或K值)
(或平均聚合度) >156
>(77)
>[1785] 156~144
(77~75)
[1785-1536] 143~136
(74~73)
[1535-1371] 135~127
(72~71)
[1350~1250] 126~119
(70~69)
[1250~1150]
2 杂质粒子数,个,≤ 16 30 80 16 30 80 16 30 80 16 30 80
3 挥发(包括水)含量,[wiki]%[/wiki],≤ 0.30 0.40 0.50 0.30 0.40 0.50 0.30 0.40 0.50 0.30 0.40 0.50
4 表观密度,g/mL,≥ 0.45 0.42 0.40 0.45 0.42 0.40 0.45 0.42 0.40 0.47 0.45 0.42
5 筛余物质量分数/% 0.25mm筛孔,≤ 2.0 2.0 8.0 2.0 2.0 8.0 2.0 2.0 8.0 2.0 2.0 8.0
0.063mm筛孔,≥ 95 90 85 95 90 85 95 90 85 95 90 85
6 “鱼眼”数,个/400㎝2 ,≤ 20 40 90 20 40 90 20 40 90 20 40 90
7 100g树脂的增塑剂吸收量,g,≥ 27 25 23 27 25 23 26 25 23 23 22 20
8 白度(160℃,10min),%≥ 78 75 70 78 75 70 78 75 70 78 75 70
9 水萃取液电导率,S/m,≤ 5×10-3 — 5×10-3 — 5×10-3 — —
10 残留氯乙烯含量,PPm,≤ 30 5 10 30 5 10 30 5 10 30 5 10 30
表2(续)
序号
项目 型号
SG5 SG6 SG7 SG8 SG9
等级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1 粘数,mL/g
(或K值)
(或平均聚合度) 118~107
(68~66)
[1135-981] 106~96
(65~63)
[980-846] 95~87
(62~60)
[845~741] 86~73
(59~55)
[740~650] <73
<(55)
<[650]
2 杂质粒子数,个,≤ 16 30 80 16 30 80 20 40 80 20 40 80
3 挥发(包括水)含量,%,≤ 0.40 0.40 0.50 0.40 0.40 0.50 0.40 0.40 0.50 0.40 0.40 0.50
4 表观密度,g/mL,≥ 0.48 0.45 0.42 0.48 0.45 0.42 0.50 0.45 0.42 0.50 0.45 0.42
5 筛余物质量分数/% 0.25mm筛孔,≤ 2.0 2.0 8.0 2.0 2.0 8.0 2.0 2.0 8.0 2.0 2.0 8.0
0.063mm筛孔,≥ 95 90 85 95 90 85 95 90 85 95 90 85
6 “鱼眼”数,个/400㎝2 ,≤ 20 40 90 20 40 90 30 50 90 30 50 90
7 100g树脂的增塑剂吸收量,g,≥ 19 17 — 15 15 — 12 — — 12 — —
8 白度(160℃,10min),%≥ 78 75 70 78 75 70 75 70 70 75 70 70
9 水萃取液电导率,S/m,≤ — — — —
10 残留氯乙烯含量,PPm,≤ 5 10 30 5 10 30 5 10 30 5 10 30 30
5 试验方法
5.1 外观
目视观察或依据供需双方协议按GB/T 2913执行。
5.2 粘数(或K值及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粘数、K值和平均聚合度的测定方法可任选其一。若有争议,以GB/T 3401为仲裁方法。
5.2.1 粘数的测定
按GB/T 3401进行。
5.2.2 K值的测定
按GB/T 3401进行。其中K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
ts ——溶液三次流经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秒(s);
t0——溶剂三次流经时间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秒(s);
c——溶液的质量浓度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毫升(g/mL)。
平行测定的相对偏差应不大于0.7%。
试验结果取平行测定的两个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修约至整数。
5.2.3 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按附录A进行。
5.3表观密度的测定
按GB/T 20022附录A进行。
5.4 增塑剂吸收量的测定
按GB/T 3400进行。
5.5 挥发物(包括水)含量的测定,
按GB/T 2914进行。其中试样受热温度为(110[wiki]±[/wiki]2)℃,时间为1h,并按1h的失重量计算结果。
5.6 筛余物的测定
按GB/T 2916或附录B进行。若有争议,以GB/T 2916为仲裁方法。
5.7 “鱼眼”数的测定
按GB/T 4611进行。
5.8 水萃取液电导率的测定
按GB/T 2915进行。
5.9 杂质粒子数的测定
按GB/T 9348进行。
5.10 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的测定
按GB/T 4615进行。
5.11 白度(160℃,10min)的测定
按GB/T 15595进行。其中试样受热温度为(160±1)℃,时间为10min。若用户对热稳定性还有其他要求时,可由供需双方协商,选用GB/T2917.1或GB/T 9349进行测定。
6 检验规则
6.1 组批
以单釜所得产品或同聚合条件的数釜产品经混合均匀为一批。
6.2 采样
6.2.1 从批量总袋数中按下述规定的采样单元数进行随机采样。当总袋数小于500时,按表3确定;大于500时,以公式 (N为总袋数)确定,如遇小数进为整数。
表3 选取采样袋数的规定
总袋数 采样袋数 总袋数 采样袋数
1~10 全部 182~216 18
11~49 11 217~254 19
50~64 12 255~296 20
65~81 13 297~343 21
82~101 14 344~394 22
102~123 15 395~450 23
124~151 16 451~512 24
152~181 17
6.2.2 采样时,用采样探子(GB/T 6679-2003附录A或和附录C或相似探子)自袋的中心垂直插入深度的3/4处,采取均匀样品或用连续自动采样器(或人工)在包装线按采样单元数确定的间隔采样。
6.2.3 采样量不少于2kg,混均后分装于洁净干燥的容器(或塑料袋)中封严,(用于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测定的样品,应贮存储存在密封良好的样品瓶中并压实充满),并标明产品批号和采样日期。
6.3 出厂检验
6.3.1 产品出厂前应由生产企业检验部门进行质量检验,并附有质量检验报告单,其内容包括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型号、批号、质量指标、等级、生产日期,并有检验章。未满足标准要求的产品不得声明符合本标准。
6.3.2 物化性能要求中出厂检验项目为粘数(或K值或平均聚合度)、表观密度、挥发物含量、0.25mm筛余物、杂质粒子数、“鱼眼”数、残留氯乙烯单体含量,其余检验项目为型式检验项目中的抽检项目。如有停产后复产、原料或者工艺有重大改变、合同规定等情况,必须进行型式检验。在连续正常生产时,抽检项目应保证达到本标准规定指标,每月抽检一次,当抽检不达标时应每批都经行检验,直至连续五批检验结果都符合标准规定后,方可按正常抽检。
6.3.3 检验结果中如有不符合本标准要求的项目时,应自同批产品中以双倍采样单元数采样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项目进行复检,以复检结果确定。如仍不符合本标准的技术要求,即为不合格品。
6.3.4 本标准产品质量指标极限数值的确定,采用GB/T 1250中“修约值比较法”。
6.4 用户验收
用户有权按本标准规定对收到的产品进行验收,如发现产品有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自收到之日起,三个月内向生产厂提出处理意见。
因贮运管理不当影响产品质量,则应由贮运单位负责。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包装袋上应标明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准号、净质量、生产厂名称及地址,并标识产品型号及等级。
7.2 包装
本产品用内衬塑料薄膜袋的四层牛皮纸袋、聚丙烯编织袋或牛皮纸与聚丙烯编织物复合袋包装。每袋净重25.0±0.2kg,亦可采用适宜的其他包装方式和包装质量。应保证产品在正常贮存中包装不破损,产品不被污染、不泄漏。
7.3 运输
运输时必须用洁净的运输工具,并防止雨淋。
本产品为非危险品,可按一般货物运输。
7.4 贮存
产品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内,以批为单位分开存放,不得露天堆放,防止日晒和受潮。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A.1 溶剂
硝基苯,分析纯。
A.2 仪器
A.2.1 乌氏粘度计,如图A1所示。
图A1 乌氏粘度计
A.2.2 甘油(丙三醇)浴,可控制(100±2)℃。
A.2.3 恒温水浴,可控制(30±0.05)℃。
A.2.4 玻璃砂芯漏斗,孔径(10~15μm)。
A.2.5 分析天平,分度值0.1mg。
A.2.6 秒表,分度值0.1s。
A.3 操作步骤
A.3.1 测试溶液的制备
称取(200±0.1)mg聚氯乙烯树脂试样,于50mL带玻璃塞的容量瓶中,加入约40mL硝基苯,在保持(100±2)℃的甘油浴中加热,间断摇动容量瓶使试样完全溶解后,取出容量瓶冷却至室温,再置于(30±0.05)℃恒温水浴中20min,用同样温度的硝基苯稀释至刻度,摇均待用。
A3.2 溶剂流经时间的测试
在粘度计管2、管3分别接上乳胶管,把粘度计垂直置入(30±0.05)℃的恒温水浴中,使水面超过粘度计球C。
用玻璃砂芯漏斗将溶剂经管1滤入粘度计球A,直至溶剂的液面处于刻在球A上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恒温10min。
紧闭管3上的乳胶管,用吸球经管2上的乳胶管慢慢地将溶剂吸入球B,使溶剂升至球C一半时,停止吸气。
取下吸球再放开管3上的乳胶管,使得溶剂自由下落,用秒表测量液面从球B上刻度线降至下刻度线所需要的时间,准确至0.1s。重复进行测试并取平均值。
A3.3 溶液流经时间的测定
将上述溶剂从粘度计中吸出。
将约15m的溶液(A.3.1)经过玻璃砂芯漏斗滤入粘度计中,使溶液通过球B吸上放下三次,再从粘度计中吸出。
将剩余的溶液经过玻璃砂芯漏斗滤入粘度计中,再按A3.2步骤测定溶液的流经时间。
A.4 计算
A.4.1 增比粘度ηsp
按式(A.1)计算:
............................ (1)
式中:
t1——溶剂硝基苯流出时间的数值,单位为秒,s;
t2——测试溶液流出时间的数值,单位为秒,s。
A.4.2 特性粘度[η]
按式(A.2)计算:
............................(2)
式中:
ηr——相对粘度的数值(t2/t1);
ηsp——增比粘度的数值;
c——溶液的质量浓度的数值,单位为克每升,g/L。
A.4.3 平均聚合度P
按式(A.3)计算:
............................(3)
式中:[η]——特性粘度的数值。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聚氯乙烯树脂干筛试验方法
B.1 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悬浮法聚氯乙烯树脂的筛余物和颗粒大小分布的测定。
B.2 原理
将定量的树脂,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wiki]机械[/wiki]振摆进行干筛,称量筛余物。
B.3 定义
筛余物:试验后留在筛子上的树脂,以质量分数表示。
B.4 仪器
B.4.1 标准筛振机,主要技术参数为:振动次数230次/min,振动偏心距12mm,振动次数175次/min,振幅高度(2~3)mm可调,电机转数2800转/min。
B.4.2 筛子,筛面直径200mm,高度25mm,筛框和筛网是金属的,应符合GB/T 6003.1中的规定。按规定和树脂颗粒大小分布选择所需的孔径。
注:可用含有水和清洗剂的超声清洗装置清洗筛子,或使用刷子小心清理,如严重堵塞,可将筛子浸入四氢呋喃中(3~4)d,取出晾干即可使用。
B.4.3 天平,分度值0.01g。
B.4.4 分析天平,分度值0.0001g。
B.4.5 定时器(秒表)。
B.5 试验方法
称取试样25g,精确至0.01g(若有静电,可加入抗静电剂γ-氧化铝0.025g,混均)。将混均后的树脂轻轻倒入筛中,牢固地装在振筛机上,启动筛机,同时开始计时,振筛20min停机,连同筛底取下。任选以下方式中一种进行称量:
a) 将每只筛子和筛余物一起称量再减去筛子的质量,精确至0.01g;
b) 将每只筛子筛余物仔细刷下收集在已知质量的容器中,称量,精确至0.0001g。
B.6 结果表示
B.6.1 结果计算
筛余物的质量分数R按式(B.1)计算:
R=m1/m0×100 (B.1)
式中:
m0 ——试样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m1 ——筛余物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
以两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结果,修约至一位小数。
B.6.2 重复性
同一试样连续两次或者同台筛机二组筛一次测定,如果不满足下列条件,则结果无效。
a)筛余物的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5%时,两次测定值之差小于或等于3%;
b)筛余物的质量分数小于5%时,两次测定值之差小于或等于2%;
c)每个筛的筛余物和底盘中树脂质量分数总和在(100±2)%范围内。
Ⅵ 茂名石化丙丁共聚聚丙烯透明注塑专用树脂PPR-MT18-S的特点是
本树脂主要特点:
ž 正己烷萃取物少,在食品、药品包装上有优势;
ž 透明度高,加工流动性版好,适合注塑权制备各类透明家居用品;
ž 热变形温度高,更适合微波炉加热解冻;
Ⅶ 螺母上标的181和S表示什么
螺母上有型号,表示为M+数字;S表示是一种小型号,181是指长度
Ⅷ 聚氯乙烯树脂粉sg-8和s-700一样吗
一样,当然不同厂家原料来源不同质量有差异
Ⅸ SMC树脂的配方
15.5moles顺酐,9.5mole苯酐,25.6moles1,2-丙二醇,酯化反应至酸值为42,溶解于苯乙烯中得到固含为65%。
Ⅹ 请问塑料(树脂)都有哪些(英文缩写),缩率是多少呢
AAS 丙烯腈、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 Acrylnitril-Acrylicester-Styrene Copolymer
ABR 丙烯酸酯-丁二烯橡胶 (参见AR) Acrylester-Butadiene Rubber(ASTM)
ABS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copolymer
A/S 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Acrylonitrile-styrene copolymer
ACM 丙烯酸酯-2-氯乙烯醚橡胶(参见AR) Acrylester-2-Chlorovinylether rubber(ASTM)
ACS 苯乙烯、丙烯腈与氯化聚乙烯混合物 SAN blend with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AFMU 亚硝基橡胶;三氟亚硝基甲烷、
亚硝基全氟丁酸 Nitrosorubber;TerpolymersofTFE,
Trifluoronitrosomethane and Nitrosoperfluorobutyric acid(ASTM)
AL 藻朊酸纤维 Alginate Fibers
ALK 醇酸树脂 Alkyd Resin
A/MMA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Acrylonitrile-metry1 methacrylate copolymer
ANM 丙烯酸酯丙烯腈橡胶(参见AR) Acrylester-Acrylnitril Rubber(ASTM)
AP 乙丙橡胶(参见APK,EPM,EPR) Ethylene-Propylene Rubber
APK 乙丙橡胶(参见AP,APT,EPM,EPR) Ethylene-Propylene Rubber
APT 三元乙丙橡胶(参见EPDM,EPT,EPTR) Ethylene-Propylene Terpolymerisate Rubber
AR 丙烯酸酯橡胶(参见ABR,ACM,ANM) Acrylester Rubber(BS)
A/S/A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Acrylonitrile-styrene-acrylate copolymer
BBP 邻苯二酸丁酯苯酯 Benzyl Butyl Phthalate(DIN,ISO)
BOA 已二酸辛酯苄酯 Benzyl Octyl Adipate(ISO)
BMC 块状模塑料 Bulk Moulding Compound
BR 聚丁二烯橡胶 Polybutadiene Rubber(ASTM)
Buty1 丁基橡胶(参见IIR,PIBI) Buty1 Rubber(BS)
CA 乙酸纤维素 Cellulose acetate
CAB 乙酸-丁酸纤维素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CAP 乙酸-丙酸纤维素 Cellulose acetate propionate
CF 甲酚-甲醛树脂 Cresol-formaldehyde resin
CFK 化纤增强塑料(参见KFK) Chemical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
CFM 聚三氟氯乙烯(参见PCTFE) Polychloro-Trifluoro Ethylene(ASTM)
CFRP 碳纤维增强塑料 Carbon Fiber Reinorced Plastics
CHC 共聚氯醇乙烯化氧橡胶(参见CHR,CO,ECO) Epichlorohydrin Ethylenoxide Rubber
CHR 均聚氯醇橡胶(参见CHC,CO,ECO) Epichlorohydrin Rubber
CM 氯化聚乙烯(参见CPE) Chlorinated Polyethyene(ASTM)
CMC 羧甲基纤维素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N 硝酸纤维素 Cellulose nitrate
CP 丙酸纤维素 Cellulose propiomate
CS 酷素塑料 Casein plastics
CT 三醋酸纤维 Triacetate Fiber
CTA 三乙酸纤维素 Cellulose Triacetate(GB)
CTA 三乙酸纤维素 Cellulose triacetate
DABCO 三乙撑二胺 Triethylene Diamine
DAP 苯二酸二烯丙酯树脂(参见FDAP) Diallyl Phthalate Resin(DIN,ASTM)
D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ibutyl Phthalate(DIN,ISO,IUPAC)
DCP 邻苯二酸辛酯 Dicapryl Phthalate(DIN,ISO,IUPAC)
DDP 邻苯二酸二癸酯 Didecyl Phthalate(DIN,ISO,IUPAC)
DEP 邻苯二酸二乙酯 Diethyl Phthalate(ISO)
DHP 邻苯二酸二庚酯 Diheptyl Phthalate(ISO)
DHXP 邻苯二酸二已酯 Dihexyl Phthalate(ISO)
DIBP 邻苯二酸二异丁酯 Diisobutyl Phthalate(DIN,ISO)
DIDA 已二酸二异类癸酯 Diisodecyl Adipate(DIN,ISO,IUPAC)
DIDP 邻苯二酸二异癸酯 Diisodecyl Phthalate(DIN,ISO,IUPAC)
DINA 已二酸二异壬酯 Diisononyl Adipate(ISO)
DINP 邻苯二酸二异壬酯 Diisononyl Phthalate(DIN,ISO)
DIOA 已二酸二异辛酯 Diisooctyl Adipate(DIN,ISO,IUPAC)
DIOP 邻苯二酸二异辛酯 Diisooctyl Phthalate(DIN,ISO,IUPAC)
DIPP 邻苯二酸二异戊酯 Diisopentyl Phthalate
DITDP 邻苯二酯二异十三酯 Diisotridecyl P(DIN,ISO)
DITP 邻苯二酯二异十三酯(参见DITDP) Diisotridecyl Phthalate(DIN)
DMC 面团模塑料 Dough Molding Compound
DMF 二甲基甲酰胺 Dimethyl Formamide
DMP 邻苯二酸二甲酯 Dimethyl Phthalate(ISO)
DMT 对苯二酯二甲酯 Dimethyl Terephthalate
DNP 邻苯二酸二壬酯 Dinonyl Phthalate(ISO,IUPAC)
DOA 已二酯二辛酯,已二酸二(2-乙已基)酯 Dioctyl Adipate,Di-2-Ethyexyl Adipate(DIN,ISO,IUPAC)
DODP 邻苯二酸辛、癸酯(参见ODP) Dioctyl Decyl Phthalate(ISO)
DOIP 间苯二酸二辛酯,间苯二酸二(2-乙已基)酯 Dioctyl Isophthalate,Di-2-Ethylhexyl Isophthalate(DIN,ISO)
DOP 邻苯二酸二辛酯,邻苯二酯二(2-乙已基)酯 Dioctyl Phthalate Di-2-Ethylhexyl Phthalate(DIN,ISO,IUPAC)
DOS 癸二酸二辛酯,癸二酸二(2-乙已基)酯 Dioctyl Sebacate,Di-2-Ethylhexyl Sebacate(DIN,ISO,IUPAC)
DOTP 对苯二酸二辛酯,对苯二酸二(2-乙已基)酯 Dioctyl Terephthalate,Di-2-Ethylhexyl Terephthalate(DIN,ISO)
DOZ 壬二酸二辛酯,壬二酸二(2-乙已基)酯 Dioctyl Azelate,Di-2-Ethylhexyl Azelate(DIN,ISO,IUPAC)
DPCF 磷酸二苯甲苯酯 Diphenyl Cresyl Phosphate(ISO)
DPOF 磷酸二苯辛酯 Diphenyl Octyl Phosphate(ISO)
DUP 苯二酸十一烷酯 Diundecyl Phthalate
EC 乙基纤维素 Ethyl cellulose
ECB 乙烯共聚体与沥青混合物 Ethylene Copolymer Bitumen Mixture
ECO 氯醇橡胶(参见CHC,CHR,CO) Epichlorohydrin Rubber(ASTM)
EEA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Ethylene Ethylacrylate Copolymer(ISO)
ELO 环氧化亚麻仁油 Epoxydized Linseed Oil(DIN,ISO)
EP 环氧树脂 Epoxide resin
E/P 乙烯-丙烯共聚物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E/P/D 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 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 copolymer
E/TF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thhlene-tetrafluoroethylene copolymer
E/VAC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
E/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Ethylene-vinylalcohol copolymer
FDAP 苯二酸二烯丙酯(树脂)(参见DAP) Diallyl Phthalate(Resin)
FEP 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 Perfluorinated ethvlence-propylene copolymer
FLU 维通橡胶 Viton
FPM 偏氟乙烯/六氟丙烯橡胶 Vinylidene Fluoride Hexaflyoropropylene Rubber(ASTM)
FRP 纤维增强塑料 Fiber Reinforce Plastics
FSI 含氟甲基硅烷橡胶 Fluoro Methylsilicon Rubber(ASTM)
GPS 通用聚苯乙烯 General polystyene
GRP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Glass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s
HDPE 高密度聚乙烯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HIPS 高冲击强度聚苯乙烯 High impact polyethylene
HMWPE 高分子量聚乙烯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HR 丁基橡胶(参见Butyl,PIBI) Brtyl Rubber,Isprene Isobutylene Copolymer(ASTM)
IR 异戊二烯橡胶 Isoprene Rubber,Cis 1,4-Polyisoprene "Synthetic Natural Rubber"(ASTM,BS)
KFK 碳纤维增强塑料 Carbon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DIN)
LDPE 底密度聚乙烯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M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ethyl Methacrylate Butadiene Styrene Copolymer
MC 甲基纤维素 Methyl cellulose
MDPE 中密度聚乙烯 Middle density polyethylene
MF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Melamine- formaldehyde resin
MPF 三聚氰胺-酚甲醛树脂 Melamine-phenlo-formaldehyde resin
NBR 丁腈橡胶(参见PBAN) Butadiene Acrylnitrile Rubber,
Nitrile Rubber(ASTM,BS)
NC 硝基纤维素(参见CN) Nitrocellulose
NCR 腈基氯丁橡胶 Nitrile Chloroprene Rubber(ASTM)
NDPE 低压法聚乙烯 Low Pressure Polyethylene
NK,NR 天然橡胶 Natural Rubber(ASTM)
ODP 苯二酸辛、癸酯(参见DODP) Octyl Decyl Phthalate(ISO)
OER 油充橡胶 Oil Extended Rubber
PA 聚酰胺 Polyamide
PA4 尼龙4,聚丁内酰胺及纤维 Pa from Butyrolactam
PA6 尼龙6,聚已内酰胺及纤维 Pa from Caprolactam(DIN,ISO)
PA6I 尼龙6I,间苯二酯六甲基二胺及纤维 Pa from Hexamethylene Diamine and Isophthalacid
PA6T 尼龙6T,聚对苯二甲酰已二胺及纤维 Pa from Hexamethylenediamine and Terephthalicacid
PA66 尼龙66,聚已二酰已二胺及纤维 PA from Hexamothylene diamine and Adipic acid
PA610 尼龙610,聚癸二酸已二胺及纤维 PA from Hexamethylene diamine and Sebacic acid(DIN,ISO)
PA1010 尼龙1010,聚癸二栈癸二胺及纤维 PA from Sebacicdiamine and Sebacic acid
PA11 尼龙11,聚氨基十一酸及纤维 PA from 11 amine-Undeca acid(DIN,ISO)
PA12 尼龙12,聚十二内酰胺及纤维 PA from Lauric Lactam(DIN,ISO)
PA6/12 尼龙612,聚已内酰胺和聚十二内酰胺混合物及纤维 Mixed PA from Caprolactam and Dcdecanlactam(DIN,ISO)
PA66/610 尼龙66/610及纤维 Mixed PA from Hexamethylene diamine Adipic acid and Sebacic acid
PAA 聚丙烯酸 Poly(acrylic acid)
PAC 聚丙烯腈及纤维(参见PAN,PC) Polyacrylonitrile(IUPAC)
PAN 聚丙烯腈 Polyacrylonitrile
PB 聚丁烯-1
Polybutene-1
PBTP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oly (butylenes terephthalate)
PC 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
PCR 氯丁橡胶 Polychloroprene Rubber
PCTFE 聚三氟氯乙烯 Polychlorotrifluoroethylene
PDAP 聚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oly(diallyl phthalate)
PDAIP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oly(diallyl isophthalate)
PE 聚乙烯 Polyethylene
PEC 氯化聚乙烯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PeCe 氯化聚氯乙烯及纤维(参见CPVC,PC,PVCC) After Chlorinated PVC
PEOX 聚氧化乙烯;聚环氧乙烷 Poly(ethylene oxide)
PET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F 酚醛树酯 Phenol-formaldehyde resin
PFEP 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参见FEP) Tetrafluoroethylene Hexafluoropropylene Copolymer
PI 聚酰亚胺 Polyimide
PMCA 聚a-氯化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a-chloroacrylate)
PIB 聚异丁烯 Polyisobutylene(DIN,BS)
PIBI 丁基橡胶(参见Butyl,IIR) Butyl Rubber,Isoprene Isobutene Rubber
PMI 聚甲基丙烯酰亚胺 Polymethacrylimide
POM 聚甲醛 polyformaldehyde(polyoxymethylene)
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OR 环氧丙浣橡胶 Polyepoxy Rubber
PP 聚丙烯 Polypropylene
PPC 氯化聚丙烯 Chlorinated polypropylene
PPO 聚苯醚(聚2,6-二甲基苯醚),聚苯撑氧 Poly(phenylene oxide)
PPOX 聚氧化丙烯,聚环氧丙烷 Poly(propylene oxide)
PPS 聚苯硫醚 Poly(phenylene sulfide)
PPSU 聚苯砜 Poly(phenylene sulfone)
PS 聚苯乙烯 Polystyrene
PSAN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参见SAN) Styrene Acrylnitrile Copolymer(DIN)
PSB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参见SB) Styrene Butadiene Copolymer(DIN)
PSI 甲基苯基硅橡胶 Methylsilicone Rubber With Phonyl Group(ASTM)
PSU 聚砜 Polysulfone
PTFE 聚四氟乙烯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UR 聚氨酯 polyurethane
PVAC 聚乙酸乙烯酯 polyurethane
PVAL 聚乙烯醇 Poly(vinyl alcohol)
PVB 聚乙烯醇缩丁醛 Poly(vinylbutyral)
PVC 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PVA 聚乙烯醇及纤维(参见PVAC)
Polyvinylalcohol
PVAA 聚乙烯醇缩醛纤维 Polyvinyl Acetal
PVCA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Poly(vinyl chloride-acetate)
PVCC 氯化聚氯乙烯 Chlorinated poly(vinyl chloride)
PVDC 聚偏二氯乙烯 Poly(vinylidene chloride)
PVDF 聚偏二氟乙烯 Poly(vinylidene fluorde)
PVF 聚氟乙烯 Poly(vinyl fluoride)
PVF2 聚偏二氟乙烯(参见PVDF)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FM 聚乙烯醇缩甲醛 Poly(vinyl formal)
PVK 聚乙烯基咔唑 Poly(vinyl carbazole)
PVFO 聚乙烯醇缩甲醛(参见PVFM) Polyvinylformal(DIN)
PVSI 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 Methylsilicone Rubber with Phenyl and Vinyl Group(ASTM)
PVP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 Poly(vinyl pyrrolidone)
PVSI 甲基苯基乙烯基硅橡胶 Methylsilicone Rubber with Phenyl and Vinyl Group(ASTM)
PY 不饱和聚酯树脂 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BS)
RP 增强塑料 Reinforced plastics
RF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Resoreinol-formaldehyde resin
S/AN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Styrene-acrylonitrile copolymer
SAN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参见PSAN) Styrene-Acrylnitrile Copolymer(GB,DIN,ISO)
SB 苯乙烯/丁二烯(参见PSB) Styrene-Butadiene(DIN,ISO)
SBR 丁苯橡胶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ASTM,BS)
SBS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tyrene Butadiene Styrene block Polymer
SCR 苯乙烯氯丁二烯橡胶 Styrene Chloroprene Rubber(ASTM)
SI 聚硅氧烷 silicone
S/MS 苯乙烯—甲基苯乙烯共聚物 Styrene-a-methy styrene copolymer
S-PVC 悬浮聚合聚氯乙烯 PVC Suspension Polymerized
SYN 合成纤维类 Synthetic Fibers
TCEF 磷酸三氯乙酯 Tricresyl phosphate(ISO)
TCF 磷酸三甲苯酯(参见TCP,TKP,TTP) Tricresyl phosphate(DIN,ISO)
TCP 磷酸三甲苯酯(参见TCP,TKP,TTP) Tricresyl phosphate(IUPAC)
TDI 甲代苯撑异氰酸酯 Toluylene Diisocyanate
TIOTM 偏苯三酸三异辛酯 Triisooctyl Trimellitate(DIN,ISO)
TKP 磷酸三甲苯酯(参见TCF,TCP,TTP) Tricresyl phosphate
TM 聚硫橡胶 Polysulfide Rubbers
TMC 聚酯粘稠模塑料 Thick Molding Compound
TOF 磷酸三辛酯,磷酸三(2-乙已基)酯(参见TOP) Triocty Phosphate,Tri-2-Ethylhexyl Phosphate(DIN,ISO)
TOP 磷酸三辛酯(参见TOF) Trioctyl Phosphate(IUPAC)
TOPM 均苯四甲酸四辛酯 Tetraoctyl Pyromellitate(DIN,ISO)
TOTM 偏笨三酸三辛酯 Trioctyl Trimellitate(DIN,ISO)
TPA 1,5-反式聚戊烯橡胶(参见TPR) 1,5-Trans Polypentene Rubber
TPF 磷酸三酚酯(参见TPP) Triphenyl Phosphate(DIN,ISO)
TPP 醚酸三酚酯(参见TPF) Triphenyl Phosphate(IUPAC)
TPR 1.1,5-反式聚戊烯橡胶(参见TPA)
2.热塑性橡胶(参见TR)
1,5-Trans Polypentene Rubber
Thermoplastic Rubber
TR 热塑性橡胶
丁苯嵌段共聚物(参见TPR)
Thermoplastic Rubber
Butadiene Styrene Block Copolymer
TTP 磷酸三甲苯酯(参见TCF,TCP,TKP) Tricresyl Phosphate
UF 脲甲醛树脂 Urea-formaldehyde resin
UHMW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ltra-high moj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P 不饱和聚酯 Unsaturated polyester
UP-G-G 玻纤织物聚酯预浸渍物 Polyester prepregnated Glassfiber Texfile
UP-G-M 玻璃毡聚酯预浸渍物 Polyester Textilglass Mat Prepreg
UP-G-R 玻璃束聚酯预浸渍物 Polyester Textilglass Roving Prepreg
UR 聚氨酯橡胶 Polyurethane Rubber(BS)
UA 醋酸乙烯 Vinyl Acetate
VAC 醋酸乙烯 Vinyl Acetate
VC 氯乙烯(参见VCM) Vinylchloride
VC/E 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Vinylchloride-ethylene copolymer
VC/E/MA 氯乙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inylchloride-ethylene-methylacrylate copomer
VC/E/VAC 氯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Vinylchloride-ethylene-vinylacetate copolymer
VC/MA 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inylchloride-methylacrylate copolymer
VC/MMA 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inylchloride-methyl methylac-rylate copolymer
VC/OA 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 Vinylchloride-octylacrylate copolymer
VC/VAC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Vihylchloride-vinylacetate copolymer
VC/VDC 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Vihylchloride-vinylidene chloride copolymer
VF 硬化纸板 Vulcanized Fiber
VPF 交联聚乙烯 Crosslinked Polyethylene
VSI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Methylsilicone Rubber with Vinyl Group(ASTM)
WM ll增塑剂 Plasticizer